讓藍鯨自由:當心理師也需要慢慢呼吸

大家好久不見,不知道大家最近都還好嗎?

經過幾個月的沉澱與掙扎,今天想和大家聊聊一些真心話。

先說聲抱歉,文章的更新速度與品質一直不太穩定。

有時候也會想,若用 AI 幫我直接產出,或許更有效率。

但我仍希望,這個空間能保留屬於自己最真實的聲音。

當心理師也變成病人

這幾個月,我也重新經歷了焦慮、緊張與低落。

有時像一台快沒油的車,還能繼續往前,但同時也感覺快撐不下去。

我拖延、哭泣、發脾氣、滑手機、看漫畫讓自己分心; 同時也努力上班、上課、閱讀、寫日記、和朋友出門。

健康與不健康的因應方式交錯著, 但我知道——它們都在盡力幫助我度過那個階段。

若以 IFS(Internal Family Systems)的角度來看, 或許我沒有清楚地「看見 Self」, 但我知道祂一直都在,在背後溫柔地引導著各個 parts。

於是我不再焦慮於「要趕快變好」, 而是相信自己正在被引導著,慢慢地往前走,相信「船到橋頭自然直」

「健康」與「不健康」的標籤,誰說的算?

這段時間我也反思:

那些「看漫畫」「滑手機」「想放空」的時刻, 真的是「不好」的嗎?

當下的放鬆和解脫是真實的, 讓人難受的反而是事後湧上的罪惡與愧疚。

根據周慕姿老師在課堂上的區分:

罪惡感是事情發生後的自然情緒,過一陣子就會過去; 習慣性的罪惡感,則讓人陷入反芻與自我打擊的循環。

「我又拖延了」和「我很糟、我什麼都做不好」之間, 差的正是那份自我評價的重量。

而這也是 CBT(認知行為治療)中所說的思考陷阱:All or nothing(全有全無極端思考)、 should statement(我應該…)、emotional reasoning(我覺得糟所以我一定很糟)。

或許,我們都可以學習像珍妮佛・勞倫斯那樣, 在紅毯上摔倒之後依然笑著說:「If you fall, fall in Dior.」

有時候,跌倒本身就已經是一種優雅。

自我接納:黑與白之間的灰色地帶

我也重新檢視自己的二分思考——
好/壞、對/錯、美/醜、胖/瘦、成功/失敗、富/貧、冷/熱…(請大家可以自行接力也看一下自己有哪些二分)

但隨著時間,我漸漸發現自己也能同時喜歡矛盾的兩端。

我開始喜歡夜晚的寧靜,也喜歡冬天的厚重與節慶感。 或許這代表,我能讓「害怕」與「喜歡」共存, 而不再急著只選擇一個面向。

我雖然沒有變得特別開心, 但「不開心」的時間變短了。

我的壓力容量,也從一個小水瓶,變成了一個大浴缸。

從按摩師身上學到的事

最近去做按摩時,我意識到這件事: 我們工作其實很像。

一位好的按摩師,不只是按肌肉, 而是用手去傾聽、去理解、去陪伴。

有人像水,溫柔流動; 有人像岩石,力量明確。 兩種都堅韌,也都能療癒。

而我們也都需要「自我按摩」的能力:

當環境、關係或資源一時無法支援時, 至少能在心理上拍拍自己、讓自己喘口氣。

有時候,我們需要朋友的幫忙, 有時候,需要專業的協助。

兩者都不是依賴,而是一種自我照顧的選擇。

也許你和我一樣,會在疲憊時尋找自己的小出口—— 不論是按摩、畫畫、散步、或看一部老電影。

重要的不是我們做了什麼, 而是那一刻,我們願意重新與自己相遇。

所以想邀請你一起想想:

你的生活裡,有沒有一種「心靈按摩」?

它讓你喜歡什麼?不喜歡什麼?又帶給你什麼領悟?

如果有機會,也和你身邊的人分享吧。

因為每一段關於自我照顧的故事, 都值得被聽見。

Previous
Previous

為自己負責:從感官開始,建立自我決定的力量

Next
Next

《柳林風聲》:The Wind in the Willow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