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自己負責:從感官開始,建立自我決定的力量
在心理諮商的工作中,我常和案主談到「為自己負責」。這不是一句要你變得更堅強的話,而是一個溫柔的邀請——去重新發現自己的選擇權與感受力,我是否願意相信自己、有能力為自己的幸福做決定?
心理學中的**自我決定理論(Self-Determination Theory)**指出,人類天生有三個核心心理需求:
自主性(Autonomy):我能決定自己想要什麼。
勝任感(Competence):我相信自己能做到。
連結感(Relatedness):我與他人建立有意義的關係。
當我們能夠滿足這三種需求,我們的內在動力、自信與幸福感都會提升,這就是所謂的 empowerment(內在賦能)。
我們太習慣讓別人替自己做決定
但在現代社會裡,我觀察到許多人在這方面的感受越來越模糊。我有一位案主說,他希望能「更快樂」,但當我問「什麼讓你感到快樂?」時,他愣了一下,然後笑著說:「我也不知道耶。連洗髮乳、沐浴乳我都問 ChatGPT 推薦。」
這句話讓我印象深刻。它不只是幽默,更折射出現代人的一種無形習慣:我們太習慣讓外界替我們做選擇。 生活被演算法、排名與他人的意見所主導,久而久之,我們不再問「我喜歡什麼」,而是直接接受「別人說好的」。
父母告訴你去上哪間學校或當乖孩子、師長決定你的學習取向及成績、戀人要你專情並把以他的事情為重。
從感官開始練習自我照顧
而「為自己負責」的第一步,其實是重新練習傾聽自己的感官與偏好。
從最簡單的事情開始:
我喜歡怎樣的氣味?果香、木質還是清新?
我喜歡怎樣的觸感?棉質的溫柔還是麻料的俐落?
什麼聲音會讓我覺得安心?
哪種光線、哪個顏色,讓我覺得「這是我的空間」?
什麼樣的食物是我的comfort food?
每一個這樣的選擇,都是一種自我覺察的練習,讓我們更清楚「我是誰」與「我需要什麼」。
我常覺得,日常生活本身就是一堂正念的課。
洗完澡,從熱水到冷空氣的轉換、浴室裡繚繞的水氣、洗髮乳的香味、保養時手掌觸碰臉頰的溫度——這些微小而確實的感官體驗,都是提醒我們「我在這裡」、「我在照顧自己」的時刻。
為自己留一點時間,就是一種Empowerment
後來我們聊到他喜歡的電視劇與動漫,案主如數家珍的說著從前看過的偶像劇(那時候還是台灣偶像劇稱霸的年代)或最喜歡的康熙來了哪一集,我則分享從小看著的魔法少女們、獵人、三大王(通靈王棋靈王遊戲王)之類的。整個氣氛變得輕鬆又有活力。那份興奮的光,就是內在動力重新被喚醒的樣子。喜歡一部劇、喜歡某個角色、願意為自己留一點時間,其實都是在回應自己的內在需要。
許多人以為「為自己負責」是嚴肅、理性的課題,但我更常看到它的溫柔面:
它是一個人開始學會為自己的感受站出來,學會相信「我有能力讓自己好一點」。
這個世界總會不斷推著我們往前走,但如果能在忙碌與壓力之間,為自己保留一點選擇權、一點時間、一點空間——那就是一種最真實的 empowerment。
每當你願意為自己的快樂負責,你就在累積一份心理上的自主性與力量。
所以,為自己負責,並不是要你變得完美,而是要你真誠地與自己同在。
或許,就從挑選一瓶你喜歡味道的洗髮乳開始。